婚姻本该是避风港,可当家暴的阴影笼罩,很多人会选择勇敢走出这段关系。而离婚时,财产如何分割往往是受害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——自己在婚姻中受了伤,能不能在财产上得到应有的保护?法律会不会倾向于无过错方?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家暴离婚时财产分割的那些事,帮你理清其中的法律逻辑和实际操作。
一、出现家暴离婚财产怎么分
家暴离婚时的财产分割,核心原则是“照顾无过错方权益”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八十七条规定,离婚时,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;协议不成的,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,按照照顾子女、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。这里的“无过错方”,就包括因家暴受到伤害的一方。
具体来说,法院在分割财产时,会先区分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。像婚后共同购买的房产、双方的工资奖金、投资收益等,一般属于共同财产;而婚前个人全款买的房子、一方的婚前存款、专用生活用品等,通常是个人财产,不参与分割。对于共同财产,法院会先看双方是否有协议,比如婚内财产约定,如果有合法有效的协议,就按协议来;如果没有协议,就进入判决环节。
由于家暴属于法定的过错行为,法院在判决时会明显倾向于保护无过错方。比如,在房产分割时,如果房子是共同财产,可能会判给无过错方,由无过错方给施暴方适当补偿;存款、股票等流动资产,也可能让无过错方多分一部分。更重要的是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九十一条,无过错方还可以单独请求“离婚损害赔偿”,这笔赔偿是额外的,不影响共同财产的分割,包括物质损害赔偿(比如医疗费、误工费)和精神损害赔偿(比如因家暴造成的心理创伤)。
举个例子,小李和妻子结婚5年,期间多次对妻子实施家暴,妻子起诉离婚。两人有一套共同房产(价值200万)和50万存款。法院审理时,认定小李的家暴行为成立,考虑到妻子是无过错方且需要住房,最终判决房产归妻子所有,妻子补偿小李80万(低于房产一半价值),50万存款分给妻子30万,同时判决小李向妻子支付5万元精神损害赔偿。这样的判决就体现了“照顾无过错方”的原则。
二、家暴离婚时如何收集证据证明家暴
想要在财产分割中争取有利结果,关键是拿出能证明家暴的有效证据。很多人因为证据不足,明明遭受了家暴,却难以被法院认定,最终影响权益保护。那哪些证据才有用呢?
报警记录是“硬通货”。遭遇家暴后,第一时间报警,警方会出警并制作《接警登记表》《询问笔录》,如果情况严重,还会出具《家庭暴力告诫书》。这些文书上会记录施暴时间、地点、经过、施暴方和受害者信息,是法院认定家暴的重要依据。记得要保留报警回执,后续可以去派出所申请调取相关笔录。
伤情证据不能少。被家暴后,无论伤势轻重,都要及时去医院就诊,保留诊断证明、病历本、医疗费票据等。如果伤情达到轻微伤以上,还可以申请法医鉴定,拿到《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》。这些证据能直观证明家暴造成的身体伤害,尤其是精神损害赔偿时,伤情越严重,赔偿可能越高。
另外,施暴方的“悔过材料”也很有用。比如施暴后写的保证书、道歉信,内容里承认自己的家暴行为,并有签字和日期,这类证据因为是施暴方自己认可的,证明力很强。如果没有书面材料,聊天记录(微信、短信等)中施暴方承认家暴的内容,或者威胁、辱骂的记录,也可以作为辅助证据,但要注意保留原始记录,不要删除或截图后丢失原件。
还有证人证言和视听资料。如果家暴时有邻居、亲友在场,可以请他们出庭作证,或者写下书面证言。家里如果安装了监控,拍到施暴过程的录像,或者受害者在施暴时偷偷录下的录音、视频(注意不要侵犯他人隐私,比如在自己家中录音录像一般是合法的),也是有力证据。不过要注意,视听资料不能剪辑,要保证完整性。
最后提醒,证据收集要“及时”和“合法”。家暴发生后别拖延,马上报警、就医、固定证据;同时不要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证据(比如私闯施暴方住处安装监控),否则可能因证据来源不合法而不被采纳。
三、家暴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归谁
家暴不仅影响财产分割,还会直接关系到子女抚养权的归属。很多受害者担心,自己带着孩子离婚,能不能拿到抚养权?其实法律的核心原则是“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”,而家暴行为本身,就是法院判断是否适合抚养子女的重要考量因素。
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八十四条,离婚后,不满两周岁的子女,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。已满两周岁的子女,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,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,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。子女已满八周岁的,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。这里的“具体情况”,就包括父母是否有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行为,家暴正是典型的“不利于”情形。
法院在判断时,会考虑家暴对子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。比如,如果施暴方不仅对配偶施暴,还对子女有暴力行为,或者子女长期目睹家暴,心理健康受到影响,那么施暴方几乎不可能拿到抚养权。即使施暴行为仅针对配偶,法院也会担心施暴方的暴力倾向可能对子女成长造成潜在威胁,从而倾向于将抚养权判给无过错方。
实际案例中,3岁的小明父母因家暴离婚,父亲曾多次对母亲施暴,虽然没有直接伤害小明,但小明曾目睹父亲打母亲的场景,变得胆小、沉默。法院审理时,心理咨询师评估小明与母亲更亲近,且父亲的家暴行为可能对小明心理造成长期影响,最终判决小明由母亲抚养,父亲每月支付抚养费。
当然,抚养权归属也会考虑其他因素,比如双方的经济条件、居住环境、陪伴子女的时间等。但如果一方存在家暴行为,这一“过错”会成为权重很高的负面因素。即使无过错方经济条件稍差,只要能满足子女基本生活需求,法院也可能优先考虑,因为相比物质条件,子女的安全和心理健康更为重要。
总结来说,家暴离婚时,财产分割会照顾无过错方,受害者可以通过收集报警记录、伤情证据等证明家暴,同时家暴行为也会让施暴方在子女抚养权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。不过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不同,财产类型、证据效力、子女年龄等都会影响结果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,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,获取更专业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