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婚时憧憬着“同甘共苦”,可真到离婚时,要是家里的“财产”全是还不清的债,该怎么分?现实中,不少夫妻在婚姻存续期间因为买房、创业、甚至日常开销背上债务,离婚时面对一堆账单,往往吵得不可开交。到底这些债务该谁来还?是一人一半,还是各算各的?今天咱们就来聊聊“财产都是负债离婚怎么分割”这个话题,帮你理清其中的法律门道。
一、财产都是负债离婚怎么分割
离婚时“财产都是负债”,其实核心是夫妻共同债务如何分割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89条规定,“离婚时,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。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,由双方协议清偿;协议不成的,由人民法院判决。”简单说,只要是夫妻共同债务,不管离婚时有没有共同财产,双方都有义务一起还。
那具体怎么分呢?首先得看双方能不能协商一致。比如小王和小李离婚,两人共同欠了20万房贷,协商后约定小王还12万,小李还8万,只要双方签字认可,这个约定就有效。但要注意,你们的内部约定不能对抗债主,也就是说如果小王没按时还钱,银行照样能找小李要,小李还了之后再根据约定找小王追偿。
如果协商不成,就得让法院判。法院会怎么判?主要看三个因素:一是债务是怎么产生的,比如是为了买房还是一方赌博欠的(赌博债不算共同债务);二是双方的经济能力,比如一方收入高,可能会多分担一些;三是照顾子女、女方和无过错方的权益。比如女方一直在家带孩子没工作,法院可能会让男方多承担部分债务。
要是债务里既有共同债务,又有个人债务,就得先把“共同的”和“个人的”分开。个人债务谁借的谁还,比如一方婚前借的钱,或者婚后偷偷借钱炒股亏了(没用于家庭生活),这些都跟另一方没关系。只有共同债务才需要两人一起扛。所以,离婚时先理清债务性质,是分割的第一步。
二、离婚时如何区分夫妻共同债务和个人债务
分不清债务是“共同的”还是“个人的”,离婚时很容易吃大亏。《民法典》第1064条专门明确了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,记住三个关键点,就能快速区分。
第一个关键点:双方一起点头借的钱。比如借钱时夫妻俩都签了字,或者一方借钱后另一方口头/书面追认了(比如发微信说“这钱我知道,咱们一起还”),这种“共签共认”的债务,肯定是共同债务。生活中常见的房贷、车贷,大多是夫妻俩一起签字办的,就属于这类。
第二个关键点:一方借钱用于家庭日常开销。就算只有一方签字,如果钱是用来买菜、交水电费、给孩子交学费、给老人看病这些“家庭日常生活需要”,也算是共同债务。比如妻子没跟丈夫商量,刷信用卡给孩子报了3万的兴趣班,这笔钱虽然丈夫没签字,但属于“日常开销”,丈夫也得一起还。不过要注意,“日常开销”有个合理范围,比如月薪5000的家庭,突然借100万买奢侈品,就可能不算“日常”,需要进一步证明用途。
第三个关键点:一方借钱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经营。比如丈夫借钱开公司,公司盈利用于家庭买房买车;或者夫妻俩一起开奶茶店,借钱进原料,这些都算共同债务。但如果一方偷偷借钱炒股,赚的钱自己花了,没用于家庭,那就可能被认定为个人债务。
反过来,个人债务主要有三种情况:一是婚前个人债务,比如一方结婚前借钱买的车,婚后车也自己开,没用于家庭;二是未经对方同意,擅自借钱给别人,比如一方偷偷借钱给弟弟买房,对方完全不知情;三是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债务,比如赌博、吸毒欠的钱,哪怕是婚后借的,也跟另一方没关系。
三、离婚后一方不承担共同债务怎么办
离婚时明明约定好了债务怎么分,或者法院判决了双方各还多少,可对方就是拖着不还,怎么办?别慌,法律早就想到了这种情况,有两种途径可以解决。
第一种:债主可以找你们俩要钱。前面说过,夫妻内部的债务分割约定,对债主是无效的。比如离婚时约定房贷由男方还,但男方断供了,银行既可以找男方,也可以找女方。如果女方替男方还了钱,可以拿着离婚协议或判决书,去法院起诉男方,要求他把钱还给你。这时候你需要准备好还款凭证(银行转账记录、还款回执)、离婚协议或判决书,证明这笔钱本来该男方还。
第二种: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。如果债务分割是法院判决的,对方不按判决还钱,你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法院会通过查封对方的工资卡、房产、车辆等财产,帮你追回欠款。要是对方名下没财产,还可以申请将他列入“失信被执行人名单”(也就是“老赖”名单),限制他坐飞机、高铁,甚至影响他的孩子上学(比如不能上高收费私立学校),给他施压。
这里要提醒大家,千万别因为对方不还钱,自己也赌气不还债主。债主可不管你们离婚没离婚,只要债务是共同的,你不还,债主可以起诉你,甚至申请拍卖你的财产。到时候你不仅要还本金,可能还要承担利息、违约金,得不偿失。正确的做法是先按约定或判决还债主的钱,再通过法律途径向对方追偿。
总之,离婚时遇到“财产都是负债”的情况,关键是先分清债务性质,再协商或通过法院确定分割方案。如果对方不履行,及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。不过债务分割涉及很多细节,比如如何证明债务用途、如何收集证据,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,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,获取更专业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