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有些夫妻会因为买房、避债、孩子上学等原因,商量着“假意离婚”——先去民政局办个离婚手续,等目的达成了再复婚。可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,不少人假戏真做,离婚后不仅不肯复婚,还拿着当初签的离婚协议,把大部分财产划到自己名下。这时候,被“套路”的一方该怎么追回本属于自己的财产呢?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个问题。
一、假意离婚财产怎么追诉的
首先得明确一个关键点:法律上没有“假意离婚”的说法。只要双方在民政局办理了离婚登记,或者通过法院拿到了离婚判决书,从法律层面讲,婚姻关系就已经解除了,不存在“假离婚”的效力。所以,“假意离婚”后追讨财产,本质上是要推翻或修正当初离婚协议里的财产分割条款。
那具体怎么追诉呢?核心在于证明当初的财产分割不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。比如,你们当初是为了买房“假离婚”,约定房子暂时归一方,复婚后再过户回来,结果对方反悔了。这时候你需要做的,就是收集证据证明“假离婚”的事实和财产分割的虚假性。常见的证据包括:双方关于“假离婚”的聊天记录(微信、短信等)、录音录像(比如商量假离婚时的对话录音)、证人证言(知道你们假离婚计划的亲友)、假离婚前后的资金往来记录(比如一方用共同财产支付了本约定归另一方的房产贷款),以及财产分割明显不公平的证据(比如一方几乎“净身出户”,但这不符合你们平时的财产约定习惯)。
有了证据后,你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,请求撤销或变更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46条规定,“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”,如果能证明财产分割是基于“假离婚”的虚假意思表示,法院可能会认定该条款无效,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分割夫妻共同财产。另外,如果对方在签订离婚协议时存在欺诈、胁迫等行为(比如谎称“不复婚就不让你见孩子”),你也可以依据《民法典》第150条、151条,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欺诈、胁迫事实之日起一年内,请求法院撤销财产分割协议。
需要注意的是,诉讼时效很重要。如果是因为欺诈、胁迫起诉撤销,时效是一年;如果是主张财产分割协议无效,一般适用三年诉讼时效,从你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(比如对方明确表示不复婚、拒绝按约定分割财产时)。超过时效再起诉,可能会面临败诉风险。
二、假意离婚后一方反悔怎么办
“假意离婚”后一方反悔,是最常见的纠纷场景——比如当初说好“离婚只是走个形式,财产还是共同的,过几个月就复婚”,结果一方拿到离婚证后,突然说“我们已经离婚了,财产按协议分,不复婚了”。这时候没反悔的一方该怎么办呢?
首先要冷静,别慌着去民政局闹,也别私下签署新的“补偿协议”(可能会被对方当证据用)。第一步还是固定证据,把能证明“假离婚”约定的材料都收集起来。比如,你们假离婚前的聊天记录里有没有“这房子先放你名下,等贷款批下来就复婚”“离婚后生活费还是一人一半”这样的话?有没有书面的“假离婚协议”(哪怕是草稿)?或者有没有第三方知道你们的计划,比如中介(买房时可能接触)、父母(可能帮忙带孩子时听你们说过)?这些证据越具体,对你越有利。
尝试和对方协商。如果对方只是一时冲动,或者觉得“闹上法院麻烦”,或许能通过协商重新达成财产分割协议。比如,约定之前“归一方”的房产,现在按实际出资比例分割,或者补偿另一方一笔钱。协商时记得全程录音,万一协商不成,录音也能作为后续诉讼的辅助证据(证明对方承认过“假离婚”的事实)。
如果协商不成,就只能通过诉讼解决了。起诉时要明确诉讼请求,比如“请求确认离婚协议中关于XX房产的分割条款无效”“请求依法重新分割夫妻共同财产”。法院会根据你提交的证据,判断财产分割是否基于虚假意思表示,或者是否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。举个例子,小王和小李为了避债假离婚,协议约定所有财产归小李,债务归小王。后来小李反悔不复婚,小王起诉时提交了两人假离婚时的微信聊天记录(里面有“等债务清了就复婚,财产都是暂时的”),法院最终认定财产分割条款无效,判决财产按夫妻共同财产平均分割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别把“复婚承诺”当保障。哪怕对方写了“保证离婚后3个月复婚”的书面承诺,这个承诺在法律上也没有强制执行力——因为婚姻自由,不能强迫他人结婚。所以,“假意离婚”的风险本质上就在于“人可能变卦”,一定要提前想好最坏的结果。
三、假意离婚财产协议有效吗
很多人关心:当初为了“假意离婚”签的财产分割协议,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?是不是只要能证明“假离婚”,协议就一定无效?其实没那么绝对,这要分情况来看。
第一种情况:如果双方确实是“通谋虚伪”——也就是两人都知道离婚是假的,财产分割条款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(比如买房、避债)而故意约定的,这种情况下财产协议可能无效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46条,“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”。比如,夫妻为了买二套房少交税,商量假离婚,协议约定房子归女方,男方“净身出户”,双方私下还签了一份“真协议”说明房子实际还是共同财产。这种情况下,离婚登记是真的(因为离婚是身份行为,不能虚假),但财产分割条款是基于虚假意思表示,法院可能会认定财产协议无效,然后按实际情况重新分割财产。
第二种情况:如果只有一方认为是“假离婚”,另一方是“真离婚”——比如男方骗女方“假离婚买房,复婚后房子加你名”,女方信了,结果男方早就想离婚,签协议时故意让女方少分财产。这种情况下,财产协议是否有效,要看是否存在欺诈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48条,“一方以欺诈手段,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,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”。如果女方能证明男方存在欺诈(比如有男方承认“骗离婚”的录音),可以在知道欺诈事实后一年内起诉撤销财产协议,重新分割财产。但如果女方没法证明欺诈,协议可能还是有效的,因为法律默认签协议时双方是自愿的。
第三种情况:财产协议内容本身合法,且双方没有虚假意思表示。比如,夫妻确实是为了买房假离婚,但协议里约定的财产分割和实际情况一致(比如房子本来就该归女方,只是借假离婚办手续),这种情况下协议可能有效。法院会结合证据判断,不能仅因为“假离婚”就直接认定所有财产协议无效。
所以,“假意离婚财产协议有效吗”,核心在于是否有证据证明协议是基于虚假意思表示或欺诈。如果证据不足,哪怕你心里认为是“假离婚”,签了字的协议也可能对你有法律约束力。这也是为什么律师一直提醒:不要轻易尝试“假意离婚”,风险太高。
总之,“假意离婚”看似是“权宜之计”,实则可能让你“人财两空”。一旦对方反悔,追讨财产需要复杂的证据收集和法律程序,而且结果未必如你所愿。如果您正面临“假意离婚”后的财产纠纷,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,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,获取更专业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