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不少夫妻为了买房、躲债、获取拆迁利益等目的,会选择“假离婚”——表面上办理离婚登记,私下约定“离婚不离家”,等目的达成后再复婚。可现实往往不如计划顺利,有人假戏真做不肯复婚,有人趁机转移财产,最后闹到法庭上。最近就有读者问:“当初说好假离婚,现在对方不认账,财产到底该怎么分?”今天我们就结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案例,聊聊虚假离婚背后的财产分割问题。
一、虚假离婚怎么分财产啊
首先要明确的是:法律上没有“虚假离婚”的概念。只要双方在民政局办理了离婚登记,或者通过法院判决/调解离婚,婚姻关系就正式解除,不存在“假离婚”一说。哪怕双方签了“假离婚协议”,约定“离婚后财产仍共同所有”“多久后必须复婚”,这些约定也无法改变离婚的法律效力。
那财产怎么分?关键看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七十六条,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,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,其中关于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的条款,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。也就是说,只要离婚协议是双方签字确认、并在民政局备案的,就默认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,除非有证据推翻,否则必须按协议履行。
比如小王和妻子为了买二套房“假离婚”,离婚协议里写“房产归妻子,存款归小王”,口头约定“买房后复婚,财产还是两人的”。结果妻子拿到房产后不肯复婚,还说“离婚是真的,协议也是真的”。小王起诉到法院,主张“假离婚”要求重新分财产,但因为拿不出证据证明离婚协议是“虚假意思表示”(比如没有书面约定、聊天记录等),法院最终判决按离婚协议分割财产,小王只能吃了哑巴亏。
所以,“虚假离婚”分财产的核心是:能否证明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是双方的“虚假意思表示”。如果有证据(比如双方的书面约定、微信/短信聊天记录、录音录像、证人证言等)能证明财产分割只是“假离婚”的幌子,真实目的是为了其他事情(比如买房、躲债),那么可能可以主张离婚协议中的财产条款无效,按双方真实约定分割财产。但如果没有证据,哪怕你心里认为是“假离婚”,法律也会认定离婚协议有效,财产只能按协议分。
二、虚假离婚后一方反悔怎么办
“假离婚”后最常见的纠纷就是一方反悔——要么不肯复婚,要么不按之前的口头约定处理财产。这时候另一方该怎么办?分两步走:
第一步:接受“离婚已成定局”的事实。前面说了,只要办理了离婚登记,婚姻关系就解除了,无法通过法律途径“撤销离婚”。哪怕你能证明是“假离婚”,法院也不会判决“恢复婚姻关系”,因为婚姻自由是基本原则,不能强迫他人复婚。所以别再纠结“能不能复婚”,重点放在财产上。
第二步:收集证据,起诉要求重新分割财产。如果对方反悔不肯履行之前的口头约定(比如“房子暂时归你,复婚後还回来”),你需要拿出证据证明双方当初的“真实意图”。比如:双方签订的《假离婚补充协议》(明确写了“为买房假离婚,财产分割仅为形式”)、聊天记录(“等办完手续就复婚,房子还是咱俩的”)、录音(谈话中提到“假离婚”的目的)、证人证言(比如双方父母、朋友知道你们是为了特定目的假离婚)。
举个例子:老张和妻子假离婚躲债,离婚协议写“所有财产归妻子,债务归老张”,私下约定“债务还清后复婚,财产仍共同所有”,还签了书面补充协议。后来妻子反悔,老张拿着补充协议、聊天记录起诉,法院认定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是“通谋虚伪表示”(双方都知道是假的)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四十六条,“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”,最终判决财产按共同所有分割。
但要注意:如果“假离婚”的目的本身不合法(比如为了逃避夫妻共同债务、偷税漏税、规避限购政策),即使有证据证明虚假意思表示,法院也可能不支持重新分割。比如为了多拿拆迁款假离婚,法院可能认为你们的行为损害了国家/集体利益,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仍然有效。
三、虚假离婚财产分割协议有效吗
很多人关心:当初为了“假离婚”签的财产分割协议,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?这要分两种情况来看:
第一种情况:没有证据证明“虚假意思表示”——协议有效。离婚协议是登记离婚的必备文件,只要双方自愿签字、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,并且在民政局备案,就推定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。哪怕你心里认为是“假离婚”,但嘴上和协议上都写着“自愿离婚,财产分割无争议”,又拿不出其他证据,法院就会认定协议有效,双方必须按协议分财产。实践中,很多人因为轻信“口头约定”,没留下书面证据,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财产被对方拿走。
第二种情况:有证据证明“虚假意思表示”——协议可能无效。如果能证明双方签订离婚协议时,都知道财产分割不是真实目的(比如为了买房、躲债),而是“演给外人看”的,这种情况在法律上叫“通谋虚伪表示”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四十六条,通谋虚伪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也就是说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条款可能被认定无效。这时候,法院会看双方“隐藏的真实约定”是什么——如果真实约定是“财产仍共同所有”,且不违反法律,就按共同财产分割;如果真实约定违法(比如逃避债务),则可能认定财产分割协议无效,按法律规定重新分割(比如按夫妻共同财产平均分割)。
举个反面例子:小林和丈夫为了规避限购政策假离婚,离婚协议写“房产归丈夫,小林净身出户”,口头约定“买完房复婚,房产加小林名字”。后来丈夫不肯复婚,小林起诉时只说“我们是假离婚”,却拿不出任何书面证据(聊天记录删了,也没签补充协议)。法院认为,小林无法证明离婚协议是虚假意思表示,最终判决协议有效,房产归丈夫所有。
所以,“虚假离婚财产分割协议是否有效”,核心在于证据是否足以证明“虚假意思表示”。没证据,协议就有效;有证据且目的合法,协议可能无效。
说到底,“虚假离婚”本身就是一场风险极高的“赌博”——法律不承认“假离婚”,一旦对方反悔,你可能既失去婚姻,又损失财产。与其事后维权,不如事前谨慎,别用“假离婚”的方式解决问题。如果已经遇到类似纠纷,建议尽快收集证据,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,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,获取更专业的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