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婚对很多夫妻来说都是一段艰难的历程,而财产分割往往是其中最容易产生矛盾的环节。有些人为了在离婚时多分财产,可能会动起“转移财产”的念头,但你知道吗?这种行为不仅违背诚信原则,更是明确的违法行为,一旦被发现,反而会面临财产少分甚至不分的法律后果。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离婚转移财产的那些事儿,帮你认清法律边界,避免踩坑。
一、离婚转移财产怎么做
首先必须明确的是:从法律角度讲,“离婚转移财产”本身就是违法行为,不存在“怎么做”的合法方法。所谓“离婚转移财产”,指的是夫妻一方在离婚诉讼前后,通过隐藏、转移、变卖、毁损、挥霍夫妻共同财产,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方式,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行为。生活中常见的转移手段有很多,比如有人会偷偷把银行卡里的存款转到父母、兄弟姐妹等近亲属名下,还会删除转账记录;有人会低价把名下的房产、车辆卖给熟人,甚至伪造“借款合同”说自己欠了外债,需要用财产抵债。
但这些行为在法律面前都是站不住脚的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092条明确规定:“夫妻一方隐藏、转移、变卖、毁损、挥霍夫妻共同财产,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,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,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。离婚后,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,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,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。”也就是说,只要转移财产的行为被证实,转移方不仅分不到更多财产,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过错少分财产,得不偿失。比如曾经有个案例,丈夫在离婚前偷偷转移了50万元存款到妹妹账户,妻子发现后向法院提交了银行流水证据,最终法院判决丈夫少分30万元财产,同时还需要赔偿妻子的精神损失。
二、离婚时如何防止对方转移财产
与其担心对方转移财产,不如提前做好预防措施,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以下几个方法很实用,建议收藏:
提前梳理家庭财产状况。很多夫妻平时对家里的财产情况“一问三不知”,比如不知道对方有几张银行卡、股票账户里有多少钱、名下有没有偷偷买的房产。离婚前一定要花时间整理,列出所有夫妻共同财产清单,包括银行存款、房产、车辆、股票、基金、理财产品,甚至是对方的工资收入、奖金、公积金等。如果自己不清楚,可以委托律师向法院申请调查令,查询对方的财产线索。
重要财产凭证自己保管。房产证、车辆登记证、银行卡、存折等重要证件,最好由自己保管,或者至少知道存放位置和密码。如果发现对方突然要“借用”证件,或者找借口说证件丢失、需要补办,一定要提高警惕,避免对方偷偷办理过户、抵押等手续。
及时申请财产保全是关键。如果已经感觉到对方有转移财产的苗头,比如对方突然大量取现、频繁转账,或者开始低价处理房产、车辆,一定要第一时间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。法院会根据申请,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查封、扣押或冻结,防止对方转移。申请财产保全时需要提供担保(比如保证金或房产抵押),但这能有效避免财产被转移后难以追回的风险。
最后,保留好所有财产相关证据。比如银行转账记录、微信/支付宝聊天记录(对方承认转移财产的对话)、购房合同、车辆交易发票、对方的工资条等,这些证据在后续的财产分割中会起到关键作用。
三、离婚转移财产后如何追回
如果离婚后才发现对方在婚姻存续期间转移了财产,也不用慌,法律给了受害者追回财产的权利。具体可以按这几步走:
第一步,收集对方转移财产的证据。这是最核心的一步,没有证据一切都是空谈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:查银行流水,看看对方有没有大额、频繁的转账记录,尤其是转给陌生账户或近亲属的;查房产、车辆的过户记录,是否在离婚前后有低价转让的情况;查对方是否有伪造债务的证据,比如所谓的“债权人”是不是对方的亲戚朋友,借款时间是否可疑,有没有实际的资金往来记录。如果自己收集证据有困难,也可以委托律师协助,律师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调取对方的财产信息。
第二步,向法院提起诉讼,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。根据《民法典》规定,离婚后发现对方转移财产的,可以在发现之日起3年内向法院起诉。起诉时需要提交起诉状、身份证、离婚证、财产线索证据等材料。法院受理后,会根据证据情况进行审理,如果证实对方确实存在转移财产的行为,会判决对转移的财产进行重新分割,并且对转移方少分或不分。比如有个案例,妻子离婚3年后发现前夫在离婚前偷偷卖掉了一套婚内共同房产,卖房款被前夫转移到了情人账户,妻子收集到卖房合同和银行转账记录后起诉,法院最终判决前夫将卖房款的70%分给妻子。
第三步,必要时申请强制执行。如果法院判决后,对方拒不履行分割财产的义务,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法院会通过查封对方账户、拍卖对方财产等方式,帮你追回属于自己的财产份额。
总之,离婚时转移财产是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的行为,不仅会失去财产分割的优势,还可能面临法律的惩罚。与其想着钻空子,不如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。如果在离婚财产分割中遇到困惑,比如不知道如何收集证据、如何申请财产保全,或者发现对方可能转移了财产,建议及时在本站咨询专业律师,让律师帮你分析情况,制定维权方案,避免自身权益受损。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,如有疑问建议本站在线咨询律师,获取更专业的帮助。